毛木耳又稱白背毛木耳、黃背毛木耳等,素有“樹上海蜇皮”之美稱。
20世紀80年代臺灣的白背毛木耳墻式栽培模式引入漳州,依托得天獨厚的氣候條件,再加上栽培技術日趨成熟,目前漳州市已成為國內白背毛木耳的主產區[2-3]。由于白背毛木耳墻式栽培模式簡單易推廣,一直沿用到現在。但傳統的毛木耳耳棚結構存在通氣不良、耳棚溫度和濕度難協調等問題,導致毛木耳產量低、質量不穩定,極大影響到毛木耳的栽培效益,也限制了白背毛木耳產業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升。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對毛木耳耳片質量要求也越來越嚴格。漳州市農科所針對毛木耳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嘗試對毛木耳耳棚棚膜進行改造,效果較明顯。
1、白背毛木耳對環境條件的要求白背毛木耳子實體生長適宜溫度為12~30,出耳最適溫度18~22。漳州地區生產白背毛木耳一般在8月下旬開始裝袋接種,10月上旬完成所有的裝袋、接種工作,之后進入養菌階段。割口開袋出耳時間一般在10月20日前后,持續到11月中下旬。11月前后漳州地區正處于冷熱交替、天氣多變的秋冬季節,偶有干燥的北風或冷空氣來臨,空氣較干燥。此時白背毛木耳正處于原基形成和分化階段,對光照、濕度、通風等條件很敏感,干燥的北風極易造成耳基形成困難或已形成的耳基干枯死亡。所以協調控制好光照、濕度、通風及溫度等因素相當關鍵。
2、傳統耳棚存在的問題漳州地區生產白背毛木耳采用“太空包”墻式栽培模式。頂覆蓋物有3層,內層用塑料布,中層用廢舊毛毯或谷殼,外層用遮陽網,耳棚四周大多用黑色塑料布和遮陽網兩層材料覆蓋。在毛木耳栽培季節拉起四周薄膜,通風性能好,可較快降低棚內溫度,放下薄膜又可與外界隔離,保持棚內溫度、濕度。但無法同時有效協調濕度、光照、通風與溫度的關系,難以滿足白背毛木耳生長需要,不能獲得高產優質白背毛木耳。
2.1光照與濕度難以協調傳統毛木耳耳棚四周覆蓋物自然垂下時,棚內光線偏暗,適宜菌絲生長階段,但毛木耳開袋后需要散射光和一定濕度才能刺激原基形成。此時期必須將黑色塑料布拉起一定高度,使光線透過遮陽網形成適當強度的散射光,刺激白背毛木耳原基形成。在耳基形成分化關鍵時期,經常遇到干燥的北風天氣,而耳基分化需要一定量的散射光和濕度,若為了增加光照而拉起黑色塑料布,由于干燥北風極易造成耳棚內空氣濕度下降,菌袋表面干燥,導致耳基形成困難或已形成的耳基干枯死亡;若為了保濕而不拉起塑料布,棚內光照不足,耳基難以形成,或光照弱耳基形成量過多,導致菌包營養供應不足,耳基分化不正常,均會降低耳片質量。
2.2水分難以控制白背毛木耳原基形成和分化階段對水分非常敏感,在干燥的北風天氣要噴水,水量少難以有效增加棚內空氣濕度和保持菌袋料面濕潤;水量過多,容易在袋口形成積水,導致耳基因缺氧而窒息死亡,或引起病害侵染。
2.3溫度與光照難以協調在原基形成或分化時期,經常會出現冷空氣南下的天氣,此時耳棚需要保溫,同時也需要有一定的光照刺激。傳統栽培方法要放下黑色塑料布和遮陽網,起到一定的保溫作用,造成棚內光線非常弱,難以滿足毛木耳生長的需要。
3、耳棚棚膜結構改造技術要點為了解決白背毛木耳原基形成或分化關鍵時期的光、溫、水、氣的矛盾,改進耳棚四周的覆蓋物,應用黑色防滲土工膜作為耳棚四周覆蓋物,在其頂端1m處改為可自由控制的黑色膜,同時與黑色膜并行加上1m寬的透明塑料膜,即耳棚上部1m高由黑色膜和透明塑料膜2層覆蓋物組成。在原基形成和分化階段,當棚內光線不足、耳棚需要保持一定溫濕度且不需要通風時,可將頂端黑色膜拉起讓光線通過透明塑料膜照射進來,形成適當強度的散射光。
Copyright ? 2006-2023 深圳市諾科空間膜結構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粵ICP備19124677號 XML地圖